1.农历,是中国目前还在使用的一种历法,一般来说农历是和公历对应的。2.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就是阴历和阳历的合历,阴历也就是根据月球运行确定的历法,阳历就是根据太阳运行确立的历法。3.农历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参考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加入“二十四节气”和设置“闰月”以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4.农历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十二个月,闰面十三个月;月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大概354或者355天,比公历365天少11天左右,所以,农历与公历是不完全重合的。
我来说说具体公历的历史吧:
因为我们知道,人类的古代社会都是农业社会,所以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准确时间,确定天文历法是极其重要的。历法的主要内容便是确定年、月、日的计算方法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历史上曾出现的各种历法总结起来可归为三大类:太阳历、太阴历和阴阳历,而古埃及人则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在古代埃及天文学的成就中,以历法对人类发展的贡献最为突出。
早在公元前 3000 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十分注意观察尼罗河涨落与天象的关系。他们把尼罗河每次泛滥的时间刻在竹竿上,然后加以比较,从中发现两次泛滥之间总是相隔365 天。同时,他们还发现,每当泛滥的尼罗河水涌到今天的开罗附近时,天空中有一颗最亮的星与太阳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这颗星叫做天狼星,被古埃及人尊为伊西丝女神,传说尼罗河泛滥是由她的眼泪引起的。据此,古埃及人把每年尼罗河开始泛滥、天狼星出现之时,定为岁首(公历 6 月中旬的某天),每年分成 12 个月,每月 30 天,每年的岁末加上 5 天,全年共计 365 天。岁末附加的 5 天,定为宗教节日,分别献给冥王奥西里斯家族的 5 位神祗,庆祝他们的诞生,以纪念奥西里斯诸神给埃及带来了五谷。
后来,古埃及人又根据尼罗河泛滥和农业生产的情况,把一年分为三季,分别叫做洪水季、冬季和夏季。每季 4 个月,每个月 30 天,每月里 10 天为一个大周,5 天为一个小周。全年 12 个月,另加 5 天在年尾,为年终的祭祀日。
这就是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泛滥所制定的太阳历,同时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太阳历。古埃及人创造的这种历法简明实用,对后来世界上通用公历的定型有着直接影响。
因为这种以 365 天为一年的历年,是由于观测天狼星而定出来的,所以叫天狼星年。
但是,古埃及的太阳历,与地球围绕太阳准确公转一周的回归年相比,约有 1/4 天的误差,不过,这在当时已相当准确了。
由于它和回归年相差约 1/4 天,因而在日历上每年的开始时间越来越早,经过 1460 年后,各个日期再次与原来的季节吻合,以后又逐渐脱离。看起来,天狼星年好像在回归年周期左右徘徊,因而又叫它为徘徊年、游移年,因此,这种 1460 年的循环周期就被称为天狼周期。
又因为古埃及人不知道设置闰月,所以每经过 4 年就相差 1 天,每经过 1460 年即一个天狼星周期就会相差 1 年。埃及人在长期使用太阳历的过程中,已逐渐觉察到这一缺点,但因行之太久而难以纠正。
公元前 238 年,埃及法老托勒密三世曾颁布诏书,下令每 4 年增加 1 天,以纠正这种不精确的误差。然而,这一规定并未能被埃及人所接受。
公元前 1 世纪中叶,埃及的太阳历传入罗马。在此之前,罗马人虽然早已有自己的历法,但却十分混乱。相比之下,远不如埃及的太阳历准确。
古罗马最早的历法是根据月相周期制定的,其最初一年分为 10 个月,全年共 304 天。到了公元前 713 年,由于受希腊历法的影响,罗马人开始修改历法,在原来一年 10个月中增加了 2 个月,创立了一年 12 个月的历法。当时罗马社会普遍存在着迷信思想,认为单数吉利,双数不吉祥。因此,在他们的历法中,每个月所包含的天数均为单数,全年共 354 天,和回归年相差了 10又 1/4 天。为了调整这个差额,使历法跟季节相符,罗马政府于是便于公元前 504 年颁布法令,规定每 4 年中增设 2 个月,叫做Makkedonius,意为“闰月”。这两个闰月分别加在第 2 年和第 4 年的岁末;在第 2年的 2 月后加 22 天;在第 4 年的 2 月后加23 天。
这种置闰月的办法使历法和季节得到了较好的调整,一直使用到公元前 191 年。但由于编制历法和置闰的权利一直操纵在神庙祭司手中,出于统治需要,罗马的当权者往往买通祭司,随意增设闰月,致使历法混乱,甚至出现寒暑颠倒的情况,给罗马人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公元前 59 年,儒略·恺撒(前 101 ~前 44年)当选为罗马执政官,亦即罗马最高统治者。公元前 46 年,恺撒鉴于当时罗马历法的极度混乱,便聘请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的天文学家索西琴尼,以埃及太阳历为蓝本,修改罗马历法,古埃及的这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遂传入欧洲。
修改后的罗马历法规定,每年设 12 个月,定一年为 365 又 1/4 天,为计算方便起见,而置平年、闰年分之。平年计 365 天,冬至后的第 10 日定为一月的第 1 日,即为每年的岁首;从下一年起,每隔 3 年置 1 闰年,闰年计 366 天。1、3、5、7、9、11 月为大月,每月 31 天;4、6、8、10、12 月为小月,每月 30 天;2 月定为小月,但较为特殊,平年为 29 天,闰年为 30 天。这样,就更接近回归年了。
改革后的新历称为“儒略历”,从公元前 45 年元旦起开始在罗马使用。因恺撒出生在 7 月,为了纪念这次改历成功,树立恺撒的权威,罗马元老院决定把 7 月改称为恺撒的姓氏儒略(Julius)这一蛮横做法,开创了一个恶劣的先例。恺撒外甥屋大维统治时,效法先祖,也把历法当成他自己的私有物品而随意加以改动。他因出生在 8 月,于是从 2 月抽出 1 天加在 8 月上,使之也成为大月,并将这一月份改成他自己的称号“奥古斯都”(“Augustus”,拉丁文意为“神圣的”、“至尊的”,这是公元前 27 年罗马元老院赠予屋大维的称号,后世即以此称屋大维为奥古斯都),以显示他的地位并不低于恺撒。同时,他还将 8 月份以后的大小月全部加以对换。这样改动后,1、3、5、7、8、10、12 月,每月 31 日,4、6、9、11 月,每月 30 月;2 月仍为小月,平年为 28 天,闰年为 29 天,和我们今天所通用的公历几乎一样。
公元 325 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尼西亚召开宗教会议,会上一致认为儒略历是当时最准的历法,规定为基督教的历法,并且根据当时的天文观测规定春分日必须在 3 月 21 日。但这次宗教会议并没有规定儒略历始用于哪一年。
到了公元 6 世纪的时候,随着基督教会势力的扩大,基督教祭司们便挖空心思地把一切事情都同基督教附会在一起。
于是,在公元 525 年,一个叫狄奥尼西的基督教天文学家,为预先推算七年后“复活”节的日期,便提出了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基督诞生于公元元年的说法,并且主张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历史起算点的纪元。
所谓“公元”(“AnnoDomoni”,简写为A.D.),拉丁文的意思是“主的生年”,在此以前称为“公元前”(Before Christ,简写为B.C.),英文的意思是“基督以前”。
狄奥尼西的主张,得到了基督教会的大力支持,为教皇所接受。公元纪年法后来经过几次修订,成为西方世界沿用的纪年法。
到了 16 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儒略历日益不敷需要。因为儒略历与回归年仍有 0.0078 天(11分钟)的误差,经过 128 年后,就又要相差 1 天了。实际上,到了公元 1582 年,天文观测发现,春分日不是发生在 3 月 21 日,而是在 3 月 11 日。这说明儒略历在欧洲通行了 1600 年后,日历和天时已经相差了 10 天。从尼西亚会议算起到 1582 年,大约每 400 年相差 3 天。因此,对儒略历进行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所以,在 1582 年 3 月 1 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召集了一批天文学家,对儒略历做了修订,规定将原来 1582 年 10 月 4 日以后的 10 天撤消,继 10 月 4 日之后为 10 月15 日。这样实质上就是将春分日复归于固定的 3 月 21 日,解决了日历与天时不符的矛盾。
同时还规定,凡世纪数不能被 4 整除的世纪年,就不能算作闰年,仍算为平年,如1600 年为闰年,1700 年、1800 年和 1900年皆为平年。根据这项规定,400 年间共有 97 个闰年,因而大体上弥补了 0.0078 天的误差,进一步提高了历法的精密度。
经过这次改革的历法称为“格里高利历”。其中,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的阿洛伊修斯·里利乌斯(Aloysius Lilius)对儒略历做出了主要贡献,是他带领大家加以改革而制成了这种新历法。不久之后,这一新历法即为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天主教国家所采用,此后,德国、荷兰、英国等一批欧洲国家先后都接受了格里高利历。格里高利历便成为全世界通用的历法,简称格里历或公历。
辛亥革命爆发后次年(1912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采用公历作为国历,纪年方面,公元纪年法与民国纪年法并行。1949 年 9月 27 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与纪年。
因此,究其根源,现今世界各国通用的历法皆源于东方文明古国埃及,古埃及人最早使用了太阳历,在这一点上确实具有首创的意义。
此外,古埃及人已经认识了许多恒星,不仅有人们熟知的北极星,还有天鹅、牧夫、仙后、天蝎、猎户、白羊等许多星座——虽然这些星座被赋予了神话色彩。
埃及精确的天文历法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可以说,在远古时代,谁先掌握了准确的年历,谁就拥有了领先的农业,也就有了生存的基本保障,为其它方面的发展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我国年历分为阳历和阴历,新历为阳历,农历为阴历. 农历是什么? 中国的一种历法,是阴阳历的一种,一般就叫阴历.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中国人写的历子
阴历、阳历、农历区别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公转(公历)制定的的,只有在公历条件下,每个节气才能固定在同一天。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 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阳历又称为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 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 。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西历,学名格里高利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 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用不差,其余都是三十天,只有二月特殊化,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二十九…
或者: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惟有二月二十八,闰年还要把一日加。
大月: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这几个月都是31天
小月: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这几个月都是30天
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阴历:以月亮的视运动规律为依据设置的历法,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这是东亚和西亚国家沿传的。
阴历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为一个月,共29天半。为了算起来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体上交替排列。阴历一年有354天左右,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
大月:1、3、5、7、9、11月,30天;小月:2、4、6、8、10月,29天;12月:平年29天,闰年30天;这样,平年354天,闰年355天。
穆斯林的节日,在伊斯兰教历是固定的,但在阳历中,就会发现每年都不太一样,春夏秋冬都有可能。
现除伊斯兰教外,已弃置不用了。
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也还在使用,如维族,回族等。
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合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 。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
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可是它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来调整四季。阴历约每过二三年多有一个闰月。
农历是根据月相变化推算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每年大约354天。一年下来比公历就少了11天。所以农历每两到三年会有一个闰年,也就是说这年会有13个月。
-----------------------------
平年:一般有354天-355天,个别年份353天;闰年:一年有383天-385天,因为多一个闰月。一年两头春(闰),一年有386天(少)。
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
使用地区:中国、朝鲜半岛、越南等地
别称:华历、夏历、汉历、阴历
中国现行农历,其实完全是四百多年前的欧洲耶稣会教士和中国天主教徒合力编撰的。现代东亚农历的基础是来自明朝末年的《时宪历》,之前明代通行的历法为《大统历》,实际上是将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改个名字沿用,此历法到明末,已经与实际气象、天文有误差,尤其对日月食推算的误差更明显。
按《明史》记载,1629年,明朝中央政府任命礼部尚书徐光启、南京太仆寺少卿李之藻领衔根据西法“督修历法”,而改修历法的实际“译书演算”工作完全是在华洋人承担的,如龙华民、邓玉涵、汤若望、罗雅谷等传教士。依托的理论依据也是“第谷宇宙体系”: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设计是介于哥白尼的日心系和托勒密的地心体系之间的一种调和性体系,主要理论是地球仍然在宇宙的中心,太阳与月亮绕地球公转,但五大行星则绕太阳公转。
明清易代后,官方将还没来得及通行的《时宪历》删改至103卷,并由清朝顺治皇帝将其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于顺治2年(1645年)颁行。康熙八年(1669年)后至清亡,中国的历法一直大体沿用汤若望所订新历,延续至今,就是俗称的“农历”。
清康熙年间曾废除《时宪历》,使用《大统历》,但《大统历》误差较大,几年间出了不少差错,于是重新起用《时宪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