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中国的时差有两个,分别是12小时和13小时。
美国夏时制时,北京时间比美国东部时间正好早12小时。冬时制时,北京时间比美国东部时间早13小时。
中美时差,一般是指北京时间和美国东部时间或西部时间的时差。因此中美时差分为中美标准时差和中美夏令时时差。
扩展资料
北京时间其实并不是北京市的地方平太阳时间(东经116.4°),而是东经120°的地方平太阳时间,二者相差16分钟左右。
美国采用夏冬双时制,一个是夏令时,一个是冬令时(即标准时)。夏令时比标准时早一个小时。美国从2007年起修正时令,夏令时在每年三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冬令时在每年十一月的第一个星期日。
亚利桑那州、印第安娜州、夏威夷州不使用夏时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美时差
美国西部时间(Pacific Time Zone) 冬令时与中国相差16小时,夏令时相差15小时。
美国有两个时区,美国的东部时间比我们的北京时间晚十个小时,西部时间晚十二个小时,真心在帮你期待采纳, 北京美国与中国的时间差 美国时间是把自东海岸至西海岸4517公里的地段(美国本土),划分为四个时区. 东部时区eastern time(et) ——华盛顿特区、纽约、波士顿、亚特兰大、费城、迈阿密等在此时区. 北京时间为东部时间加十三个小时. 中部时区central time (ct)—— 芝加哥、圣路易斯、新奥尔良、休斯顿等在此时区. 北京时间为中部时间加十四个小时. 山地时区mountain time(mt) ——丹佛、凤凰城、盐湖城等在此时区. 北京时间为山地时间加十五个小时. 太平洋时区central time(ct)—— 洛杉矶、旧金山、圣地亚哥、拉斯维加斯、西雅图等在此时区. 北京时间为 太平洋时间加十六个小时. 第五时区(美国夏威夷和阿拉斯加远离本土,时间差别较大,所以单独划分为一个时区),太平洋时间减两个小时即为夏威夷和阿拉斯加时间. 美国的夏时制 每年四月份的第一个星期日凌晨零点开始(时钟拨前一小 时),每年十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凌晨零点结束(时钟拨后一小时). 亚利桑那州、印第安娜州、夏威夷州不使用夏时制. 北京美国与中国的时间差 根据【华韵资讯】wei2xin2ping2tai2)记载 美国时间是把自东海岸至西海岸4517公里的地段(美国本土),划分为四个时区. 东部时区EASTERN TIME(ET) ——华盛顿特区、纽约、波士顿、亚特兰大、费城、迈阿密等在此时区. 北京时间为东部时间加十三个小时. 中部时区CENTRAL TIME (CT)—— 芝加哥、圣路易斯、新奥尔良、休斯顿等在此时区. 北京时间为中部时间加十四个小时. 山地时区MOUNTAIN TIME(MT) ——丹佛、凤凰城、盐湖城等在此时区. 北京时间为山地时间加十五个小时. 太平洋时区CENTRAL TIME(CT)—— 洛杉矶、旧金山、圣地亚哥、拉斯维加斯、西雅图等在此时区. 北京时间为 太平洋时间加十六个小时. 第五时区(美国夏威夷和阿拉斯加远离本土,时间差别较大,所以单独划分为一个时区),太平洋时间减两个小时即为夏威夷和阿拉斯加时间. 美国的夏时制 每年四月份的第一个星期日凌晨零点开始(时钟拨前一小 时),每年十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凌晨零点结束(时钟拨后一小时). 亚利
3月初,看到一则关于韩国工作时间的新闻:据《韩国时报》6日报道,韩国政府周一宣布劳动时间制度改革方案,修改此前备受争议的每周52小时工作制。在新方案下,员工在业务繁忙期一周可最长工作69个小时。根据此前的制度,雇主必须将员工加班时间控制在每周12小时以内,确保员工每周工作总时长不超过52小时。导致很多企业抱怨,在这样的制度下,企业无法完成业务。
相反,由于疫情影响,欧洲各个国家工会都在呼吁各国政府实行为期四天的工作周,德国、英国和比利时率先在部分地区进行尝试,而北欧的瑞典和冰岛,早在2015至2019年率先试点每周工作35至36小时工作时间,即每周四天的工作时间,得到了民众的欢迎。
从韩国的增加工作时间到欧洲的缩短工作时间,再联想到之前国内热议的“996”工作制,工作时间长好还是短好,不同国家间人们的国情差异很大,不能一概而论。
同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一样,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趋势也日趋明显,未来对于工作时间和工作制度的变化也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变化,同时以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迅速,对于未来工作时间的影响会如何?我们可以在这里做一些猜想。
012020年不同国家的工作时间统计
这里援引OECD关于各国人均工作时间的数据,观察部分国家年度人均工作时间的概况。根据参加调查的42个国家(未包括中国)。墨西哥以2124个小时名列第一,哥斯达黎加和韩国也都超过了1900个小时。美国人均工作时间是1767个小时,日本1598个小时,这跟我们印象中日本人的工作时间长有所不同。
欧洲国家,包括冰岛、瑞士、法国在内的12个国家,人均工作时间都低于1500个小时,其中德国1363小时,排名第一。
我们国家的平均工作时间是多少呢?官方在2021年度的《经济运行情况》中,是这样描述的:“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7.8小时。”如果去掉法定假期,2020年中国就业人口的平均工作时间在2200小时左右,处于全球前列。
02国内外工作时间长短的对比背后的国情不同
韩国之所以将每周最长工作时间从52小时延长到69小时,是因为很多企业抱怨,限制最长工作时间导致企业业务无法完成,在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和金融业,同样出现了996甚至007的说法,007是指每周工作7天,每天24小时,这明显是夸张的说法,但是也说明在部分行业的加班和工作超时现象严重。
2019年,阿里的马云内部发言中提到:“今天中国BAT这些公司能够996,我认为是我们这些人修来的福报。”引发广泛争议,这段话的背景是马云谈到了阿里的年轻人如何成长、如何实现理想、如何通过公益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等一系列话题。
最近“两会”期间,关于延迟退休和保护劳动者权益的话题被反复提及和讨论,相关议题还有很多,比如上调个税起征点等,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趋势的确定,一方面是对于广大劳动者的利益诉求的关注。
近20年来中国的互联网和信息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阿里、腾讯、字节跳动、华为等成为全球的领军企业,背后是一批批公司员工的付出和贡献,我曾经在工业互联网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以年轻人为主的互联网团队文化和工作氛围讲究的是争分夺秒和敢为人先,比如工作时间留给市场和客户,培训和开会可以放在周末和晚上,这些背后虽然有企业管理层的默许,但跟这些行业的激烈竞争密切相关。
其实多年之前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咨询行业,比如著名的四大,员工为了赶一个项目的时间和交期,往往需要没日没夜的加班,休息时间得不到保证,意味着精力和体力透支,发生过多起年轻员工加班晕倒猝死的惨案,同样在加班盛行的韩国和日本,过劳死也时有发生。
这种现象在欧洲就非常少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欧洲社会已经经过二战后长时间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跟发展中国家完全不一样,不再为了简单的温饱和财富积累而牺牲个人时间,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欧洲有强大的工会体系,在政府保障和法律保护方面可以成为拥有很强话语权的一方,跟用工方也就是资方形成博弈,保障了工作者的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的平衡。这也是我们经常看到英法等国爆发罢工和示威要求保障工人待遇和福利的原因。
03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但是考虑到我们的人口基数,人均GDP刚刚超过1万美元,跟发达国家动辄人均5万美元还有很大差距,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欧美的高福利和高待遇是建立在多年发展和低端产业转移至日本/韩国,然后是亚洲四小龙,然后是中国,现在是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国家的基础上,高端制造业和高附加值行业集中在欧美国家,依靠专利和技术转让就可以让这些国家的经济很好,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随着低端产业逐渐从中国转移到越南、缅甸、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以前中国人生产一亿件衬衫和美国波音公司制造一架飞机的产值一样的历史不会再出现。
一方面是产业升级带来的效率提升,背后更关键的是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这跟中国从九年制义务教育(2020年普及率达到95.2%居世界前列),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密切相关,中国每年高校本科毕业生超过400万,远超过美国的225万人,居世界第一。
同时中国工业品类全球第一,背后是庞大的技术储备和从研发到生产到管理的产业人才。未来的高端制造业比如芯片、半导体、机器人等高科技产业随着中国技术和制造实力的提升也必然帮助中国经济升级换代,进一步打开增长空间,同时也会体现在劳动者的待遇和权益的提升上面。
之前在外企工作时,很多工作要跟国外同事协调,每年的七八月份,欧洲同事,尤其是来自德国、瑞典、丹麦等国家,邮件都是自动回复,人都找不到,外出休假一个月以上,让人很无奈,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欧美发达国家从政府到个人对于劳动者权益的关注和保护,其他比如为了鼓励生育,日本、德国等少子化国家都出台了鼓励政策,包括超长产假、政府抚养补助等优惠政策。
04新技术对工作时长的冲击
疫情三年多,我们已经习惯了在家办公和远程办公,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所有人的工作方式,中国人讲“见面三分亲”,现在发现有了数字化的工具,比如微信、钉钉、远程视频会议、SaaS工具,这些新技术将人跟人、公司跟公司以数字化的方式链接在一起,将地球变成了地球村,以前需要出差千里的工作现在只需要一个视频会议和数字化的工具就可以实现,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这同时也造成了很多上班一族的感受,早晨6点刚刚起床,公司领导的一个微信消息开始布置任务,有的同事甚至凌晨就开始发布消息,再加上外企的全球工作时间和时差,数字化工具的便捷模糊了工作时间和私人时间的界限,之前下午5点打卡下班成为历史,相信很多人都有深夜回复工作消息的经历,这让很多年轻人发出了“有工作没生活,有工作没爱情”的感慨。
众所周知,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未来的劳动人口数量不可避免会进入下行周期,如何在保证社会生产效率的同时做好劳动者工作时间等方面的平衡,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比如最近热门的ChatGPT等新技术,也许下一个产业革命很快到来。
我曾经试用过ChatGPT,请它就某一个主题生成一篇文章,我发现给ChatGPT规定的主题越具体,要求越明确,给它越多的细节,ChatGPT可以根据问题给出非常好的回答,比如写一篇关于未来人类星际移民前景分析文章,ChatGPT依靠强大的数据库和分析能力给出全面客观的分析,对于当前人类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做出预测,从火箭发动机、空间站、航天飞机、动力燃料乃至量子通信领域的发展分析。其详细和专业程度让人惊叹!同样的人工智能可以在瞬间写出一首诗歌或者话剧剧本,其信息容量和运算能力这些都是我们人类无法相比的。
在艺术创作领域,人工智能的表现同样靓丽,比如下面这幅人工智能自主完成的绘画《太空歌剧院》拿到了美国绘画大赛的金奖,从构图到内容到细节让人叹为观止。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快,关于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工作的担忧也越来越多,很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比如制造业、电子电器等,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黑灯工厂”,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线正在取代成千上万的工人,这种转变是未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巨大机会,背后则是技术升级,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的巨大应用机遇。
不仅仅是体力,还包括脑力、艺术、金融投资等各个领域,未来有很大的概率,人工智能会接替一部分人的工作,解放我们人类的时间,这已经在发生。
再回到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韩国和欧美调整工作时间的话题,不管是要增加还是减少工作时间,背后是各个国家不同的产业和经济形态,但不能否认的是,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引入,尤其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应用,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会进一步提高,而在整个社会生产总量增加不大的情况下,传统意义的加班和996工作很有可能被逐渐颠覆和改变,势必有相当数量的工人面临转岗或者失业。届时我们所面临的是过量的生产关系(人力资源)应该如何安置、何去何从的问题。是向内看走,发展虚拟的元宇宙;还是向外看,去探索广袤无际的外部宇宙空间,这个话题已经被很多科幻作品中进行了大量的演绎和模拟,非常有意思。
当然,这个问题也可能是杞人忧天,或者为时尚早,等待时间去验证。
本文作者孙杨正,源自公众号“思想者札记”(ID:SXZzhaji)